AI 眼镜正处在舆论的聚光灯下,科技巨头与新兴品牌纷纷入场布局,市场热度持续走高。然而,这款被视作 “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 的产品,在迈向大众市场的途中仍障碍重重。本文将深入剖析 AI 眼镜当下的市场格局,探寻其发展机遇与潜藏的困境。
当下的 AI 眼镜,仿佛站在了 “破圈” 的边缘。6 月 26 日,小米首款 AI 眼镜正式发布,起售价 1999 元,目前京东小米自营旗舰店部分型号已显示 “缺货”。知名分析师郭明錤近期也披露了苹果 AI 眼镜的产品规划,预计 2027 年第二季度亮相。
除此之外,众多新老玩家也在加速推出新品:Meta 与欧洲眼镜制造商 EssilorLuxottica 合作推出 Oakley Meta 系列;致敬未知与星创视界联合发布 AI 运动拍摄眼镜 NSVE X BleeqUp;李未可科技更是一次性推出三款 AI 眼镜。
一夜之间,AI 眼镜似乎从极客专属的 “玩具” 变成了大众消费品。但回顾过往,AI 眼镜并非首次 “走红”—— 几乎每次有重量级玩家入局,它都会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然而,发布会的喧嚣过后,现实中佩戴 AI 眼镜的人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功能适配性不足、价格门槛过高等问题,让 AI 眼镜在爆发前夕屡屡止步。
不过,小米、苹果等智能终端巨头携技术与生态优势相继入场,或许能打破现有技术壁垒与消费认知局限。这款始终徘徊在爆发边缘的产品,这次或许真能迎来 “破局时刻”。
01 AI 眼镜真的 “火了” 吗?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半年已有超 30 家海内外厂商推出 AI 眼镜,既有小米、百度、Meta 等科技巨头,也有影目科技、Rokid 等新兴品牌,还有 LOHO、宝岛眼镜等传统眼镜商。
资本市场也随之躁动。去年底以来,A 股 AI 眼镜概念股持续走强,小米 AI 眼镜发布前后,多只概念股累计涨幅超 10%。深圳华强北的商家也嗅到商机,原本卖蓝牙耳机的档口纷纷转型,“大牌平替” AI 眼镜被摆到显眼位置。
各大机构的数据也为其 “热度” 背书:群智咨询预测 2025 年全球销量将达 570 万台,同比激增 110%;中信证券则更为乐观,预计同年出货量约 1000 万台。
但消费者的态度却显冷淡。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 AI 眼镜渗透率尚不足 1%。2023 年中国 AI 眼镜出货量仅约 50 万台,2024 年全球销量 234 万台中,Ray-Ban Meta 占比超 95%,国内热销的雷鸟 V3 近 30 日销量也仅千件。
用户体验短板也很明显:重量普遍 40g 左右,高于传统眼镜的 20-30g,长期佩戴易不适;续航能力不足;AI 功能集中在问答、翻译等低频场景,且依赖手机操作,未形成生态闭环。魅族前高管李楠就指出,小米 AI 眼镜虽硬件出色,但 AI 功能依赖小爱同学,能力有限。
02 厂商竞速:拼生态,降门槛
厂商们一边抢占市场,一边针对性升级产品。价格上,AI 眼镜从三年前的上万元降至 2000 元档,叠加补贴后最低仅需几百元;重量上,雷鸟 X3 Pro 降至 76g,李未可 City Air 无框款更轻至 23g。
硬件上,小米 AI 眼镜采用双芯片架构,支持实时翻译、智能识物等复杂任务;软件上,厂商们加速落地 AI 功能,并与科技大厂联动构建生态:阿里投资雷鸟创新,串联支付、导航等场景;星纪魅族 StarV Air2 融入 “手机 + XR + 智能汽车” 布局;谷歌与 XREAL 合作开发新一代 AI 眼镜,基于 Android XR 平台布局生态。
不过,当前 AI 眼镜的核心功能仍集中在拍照、摄像、音频等基础层面,若无法从 “功能附加品” 转变为 “日常必需品”,仍难获消费者青睐。
03 巨头入场:破局还是洗牌?
小米等巨头的入局被视作行业转折点。其 “科技平权” 定位降低了用户尝试门槛,线下门店咨询热度高涨;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可优化核心模块,推动产业链创新;成熟的全场景生态更成为 AI 眼镜落地的支撑。
但 AI 能力才是关键。互联网大厂在跨场景整合、智能体验上优势显著,未来行业或迎来洗牌,中小厂商可能被合并收购。
目前行业尚未形成垄断,谁能先教育用户、占领市场,谁就有望抢占先机。随着更多巨头入场,“百镜大战” 升级,AI 眼镜的未来,正等待更多答案揭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