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婚姻登记处出现罕见一幕:众多老年人扎堆前往办理业务,现场摩肩接踵,工作人员忙个不停。这一现象被网友拍摄记录并发布到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大家纷纷猜测背后原因。
从网友曝光的视频和截图来看,此次补领并非全面放开,而是有明确的时间范围限制。有微信群通知显示,初期针对 1990 年以前(不含 90 年)结婚的夫妻,后续更精准到 1986 年 1 月 1 日至 1989 年 12 月 31 日这一时间段,其他年份的补领安排则需等待后续通知。补领条件也十分具体,要求双方为海阳本地户口、户口本在同一户、婚姻关系存续,且需是当年在原海阳县各乡(公社)登记结婚的夫妻,同时要求申请人腿脚灵活、能独立到场办理。
这场 “补证潮” 并非自发形成,而是源于基层的统一组织。一位知情人士透露,10 月 14 日村委会传达了民政局通知,要求 1950 年 5 月 1 日至 1997 年 9 月 1 日期间结婚的人员补领结婚证,村里还专门安排车辆统一接送老人前往办理。不少老人表示,当年的结婚证只是薄薄一张纸,早已遗失,此次正是趁通知集中补办。不过由于办理人数过多,部分老人凌晨排队仍未成功,随后因民政系统维护,办理工作暂停,具体时间待另行通知。
对于公众关心的 “为何集中补领” 问题,烟台市民政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给出了解释。据介绍,早年婚姻登记多为纸质档案,随着信息化推进,许多老年夫妻的婚姻信息并未录入现有系统,加上部分纸质结婚证遗失,导致他们在办理购房、遗产继承、贷款等事务时面临证明难题。此次集中补领,本质上是对婚姻登记历史数据的完善工作,在补发证件的同时,将缺失的信息补录到全国婚姻登记管理系统中,为老年人后续办事提供便利。
这一举措也契合了近年来民政部门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的趋势。山东省内多地已开展婚姻登记信息数据质量提升行动,通过补录历史档案、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减少群众办事成本,海阳此次集中补领正是这一工作的具体落地。目前,当地民政系统维护已完成,后续补领安排将另行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