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 “一口价” 引争议:多地禁停与杭州辟谣背后,如何平衡乘客、司机与行业发展?

网约车 “一口价” 模式引发的矛盾持续发酵,乘客遭遇空调额外收费,司机抱怨收益受损,各地监管态度分化,其存废与规范问题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一、现象:“一口价” 矛盾凸显,多地监管态度分化

近期,网约车 “空调大战” 频繁登上热搜,核心矛盾集中在 “一口价” 订单上。不少乘客乘坐此类网约车时,被要求为使用空调另行付费;而司机则直言在该模式下运营 “亏不起”,乘客也因服务差异被吐槽 “一口价低人一等”。

面对这一问题,不同城市的监管措施呈现明显差异。

  • 西安、广东清远、河南开封、江西鹰潭等地已出台政策,全面暂停或禁止 “一口价”“特惠价” 模式,同时约谈网约车平台,整治无序低价竞争。
  • 杭州此前则公开辟谣,表示不会 “一刀切” 取缔网约车 “一口价”,体现出不同的治理思路。

二、本质:“一口价” 的初衷与变质

1. 最初定位:保障消费者权益

所谓 “一口价”,是乘客设定目的地后,平台依据预估里程、时长和路况给出固定价格,行程中价格不再变动。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指出,该模式最初是为解决司机利用信息不对称绕路、乱收费等问题,核心目的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权益。

2. 当前问题:沦为低价竞争工具

如今,“一口价” 已偏离初衷,成为平台低价竞争的主要手段。当 “一口价” 低于正常打车费用时,消费者倾向选择低价选项,导致此类订单占比持续上升。这一趋势不仅引发大量司机不满,也因成本压缩导致网约车服务水平整体下降。

三、影响:多方利益受损,动摇行业根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特惠价”“一口价” 模式对司机、平台和行业均造成负面影响。

  • 对司机:平台设置 “接够订单拿奖励” 的机制,司机若拒绝 “一口价” 派单,后续单量会显著减少。许多司机反映,该模式下订单量和工作时长增加,但收入却原地踏步,部分订单收入(不含奖励)仅能覆盖驾驶成本。
  • 对平台:头部平台为抢占市场推行低价模式,看似是促销,实则演变为 “价格战”。这种竞争不仅让平台 “几乎赚不到钱”,还因司机不满降低整体服务质量,损害平台口碑。
  • 对行业:网约车行业难以构建差异化竞争,陷入 “你降价我必跟” 的恶性循环。短期看乘客可能获得低价红利,但长期会损害所有参与者利益,影响行业良性发展。

四、破局:明确标准与顶层指导双管齐下

1. 地方探索:保障司机小时收入

顾大松强调,推动网约车行业良性发展,需聚焦司机小时收入与劳动时长,以小时收入为核心设定合理底线。南京市已率先作出尝试,其发布的《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需确保驾驶员正常服务时,服务时长内的收入与分成不低于本市小时最低工资标准。这是我国首个拟明确保障网约车司机最低小时收入的地方性政策。

2. 国家层面:整治价格无序竞争

在地方行动的同时,国家层面也出台指导文件。10 月 9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 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要求经营者自觉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并对涉嫌价格无序竞争的经营者进行提醒告诫,划定价格竞争底线。

要不要我针对南京、西安等不同城市的监管政策,整理一份网约车 “一口价” 治理措施对比表,清晰呈现各地差异?

网约车 “一口价” 引争议:多地禁停与杭州辟谣背后,如何平衡乘客、司机与行业发展?
(1026)

投稿联系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yklive.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