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13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正式宣布了 202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归属。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法兰西公学院教授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与布朗大学教授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共同斩获此项殊荣,以表彰他们在 “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 领域的开创性阐释。
在奖项与奖金分配上,评选委员会做出了富有深意的安排:一半奖金单独授予莫基尔,以嘉奖他 “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另一半则由阿吉翁与豪伊特共享,表彰他们 “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贡献。这一划分精准地概括了三位学者研究的互补性 —— 莫基尔回答了 “增长何以发生”,而阿吉翁与豪伊特则解释了 “增长如何持续” 。
公开资料显示,1946 年出生的莫基尔是研究欧洲经济史的权威,其目光尤其聚焦于 1750 至 1914 年这一关键时期。他的研究核心在于挖掘现代经济增长的源头:一方面厘清欧洲社会中技术进步与实用知识积累的经济及思想根源,另一方面探究工业化进程对人类经济福祉的深远影响。学界认为,他的贡献本质上是将技术史纳入主流经济学框架,强调知识积累、认知革命与制度宽容共同构成了工业革命的 “增长文化” 土壤 。
与之相对,阿吉翁与豪伊特的工作则聚焦于增长的动态机制。二人共同开创的 “熊彼特式增长范式”(Schumpeterian Growth paradigm),成功将熊彼特关于 “创造性破坏” 的经典思想转化为严谨的数学模型,打开了传统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的 “黑箱”。该范式深刻揭示:企业家为追求垄断利润而持续投入研发,新技术的诞生会淘汰旧技术与旧企业,而新的垄断者又将面临新的挑战,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如今,这一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增长政策设计与政府角色定位的分析中 。
回溯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轨迹,其选题始终紧扣时代脉搏。2024 年,奖项授予了 MIT 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等三人,表彰他们对 “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 的研究;2023 年,哈佛大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因深化了 “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理解” 而获奖;2022 年,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等三位学者则因 “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获此殊荣,分别覆盖了制度、性别与金融稳定三大议题。
作为最晚设立的诺贝尔奖项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正式名称为 “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源头可追溯至 1968 年瑞典中央银行的设立。自 1969 年首次颁奖至 2024 年,该奖项共颁发 56 次,诞生了 96 位获奖者,其中仅有 3 位女性。在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是 2019 年获奖的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时年 46 岁;最年长的则是 2007 年获奖的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获奖时已 90 岁高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