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日正式施行《关于加强本市公园绿地开放管理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宠物、帐篷等不再被多数公园一刀切地拒之门外,公园开始探索满足市民 “带宠游园”“草坪休憩” 等升级后的游园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现有宠物犬猫数量已超 200 万只。打造 “宠物友好” 城市,不仅影响着宠物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众多市民的生活情感需求,以及宠物经济的发展。人与宠物如何和谐共处,已然成为当下城市治理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此次《意见》为宠物进入部分公共空间敞开了大门,体现了城市管理对市民现实需求的回应与尊重。其实,在此之前,上海已有不少商场推出 “宠物友好” 举措,允许符合条件的宠物进入室内商业区域。从商场到公园逐步开放宠物进入,展现出城市正朝着与宠物更友好共处的方向发展。
不过,宠物活动空间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满足养宠人群需求的同时,保障其他市民的权益与舒适?如何化解不同群体间可能出现的冲突?这些问题既考验着管理智慧,也对养宠人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允许宠物进入公园,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不少公园已提前制定多重风险防范机制:禁止烈性犬及具有攻击性的大型犬入园;携宠人须出示养犬登记证和狂犬病免疫证明;大型犬必须佩戴嘴套;牵引绳仅限长度不超过 1.5 米的刚性绳,严禁使用伸缩绳。此外,部分公园还加装硬隔离设施,避免宠物狗的叫声和气味吸引流浪狗。
当然,一些市民仍有顾虑:公园内猫狗增多,是否会影响带孩子玩耍的家庭或散步的老人?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也提醒管理方需在实践中不断细化完善管理政策。
目前,部分公园已在尝试 “划定区域 + 错峰” 机制,例如规定晚上八九点后将草坪向宠物开放约半小时,并现场增派保安维持秩序。这种模式兼顾了不同人群的需求,降低了冲突风险,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对宠物主人而言,公园开放是一份需要珍惜的信任。社会对宠物的包容度,与养宠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当管理机制向 “宠物友好” 更进一步时,养犬者也应主动提升 “文明养宠” 意识,自觉做到规范牵引、及时清理粪便、避让行人、控制宠物吠叫等。只有管理与养宠行为 “双向奔赴”,社会的宠物友好氛围才能愈发浓厚。
宠物能够更友好地进入更多公共场所,是超大城市在平衡多元群体利益、构建包容性公共空间方面的一次尝试。上海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