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然》新闻版块指出,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在过去数十年间持续稳步上升,其中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增长态势尤为迅猛,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与这一庞大的博士群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究机构的学术岗位数量难以容纳如此多的毕业生,且众多大学在培养过程中,并未为学生涉足学术界以外的职业做好充分准备。
为应对博士生过剩的困境,业内提出了 “产业博士” 等替代方案,即让博士生与企业展开合作,围绕实际产业需求开展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及劳动力市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传统观念中,博士学位被视为终身学术生涯的敲门砖。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朱鸿明教授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近年来国内考博人数不断攀升,一方面是受本 – 硕 – 博 – 教职这一传统职业路径的影响,形成了路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硕士就业竞争激烈,不少研究生认为博士学历能在就业中占据优势。”
《自然》引用的数据显示,2013 年至 2023 年,中国博士生人数从约 30 万增至 60 多万,实现了翻倍。
香港大学高等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教授雨果・奥尔塔(Hugo Horta)表示:“这一数字十分庞大,且仍在持续增长。” 他分析,导致这一增长的因素众多,包括学士和硕士学位持有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许多人期望通过投资高等教育获得更优的经济回报。
但奥尔塔同时指出,学术界的就业岗位数量并未随博士学位持有者的增长而同步增加。
一位美国高校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全球范围内的 “博士潮” 与过去十几年各国科研经费及项目数量的增长密切相关。“科研经费充足时,许多研究课题负责人有能力招募大量博士生。” 但他也提到,如今美国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财政预算缩减,留给博士毕业生的岗位也随之减少。
这意味着,以往希望通过读博实现学术生涯目标的人,未来可能需要转向非学术领域寻找工作机会。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非学术工作正逐渐成为博士生就业的常态。
2023 年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英国 4500 多名博士毕业生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在学术界以外的岗位就业。部分在非学术领域就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自身专业关联度较低,他们觉得自己学历过高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且博士学历持有者的薪资未必高于硕士学历持有者。
在此背景下,教育界呼吁重新审视博士培养的导向与方案,以更好地帮助毕业生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
朱鸿明对第一财经记者建议:“应扩大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以产业界需求为导向,让学生在高校培养科学思维,到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相应的评价机制也需调整,以医学工程博士为例,衡量其水平的关键应是帮助企业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而非发表论文的数量或影响因子。”
这种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即 “产业博士”。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已开始相关改革,例如让博士生在研究期间接受培训并参与带薪实习,或推出 “产业博士” 等替代选择,让学生与企业合作完成研究。
在国内,多个领域也已开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为例,其博士研究生招生面向创新医疗器械的市场需求,旨在解决医工交叉的技术难题。在计算机领域,某数据库等计算机基础软件本土企业与复旦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培养数据库领域科技创新人才,毕业生可优先进入对口企业工作,其中也包括博士毕业生。
一位参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企业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必须变革博士教育,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与批判思维能力都是就业市场所看重的。我们呼吁企业与高校院所等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