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揭晓:合肥跃升亮眼,城市发展格局呈现多元新态势

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实则是一部不断被重新发掘的历史长卷。从唐山、德阳这类凭借资源与重工业奠定城市根基的传统工业城市,到深圳、合肥这类依靠技术创新崭露头角的科技城市;从成都、武汉这类综合实力强劲的省会城市,到淄博、哈尔滨这类因文旅热潮再度进入大众视野的网红城市,我们既目睹着中国城市在不同发展轨迹上的日益分化,也见证着它们在新时代中不断自我革新、探寻新定位的奋进历程。

每年的《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都是对中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一次 “重新审视”—— 借助过去一年中多来源、海量的互联网大数据,精准衡量中国城市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

今年,我们依旧采用 2024 年升级后的指标体系,从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未来可塑性这五大一级维度,综合评判城市在最近一年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就。

在排名稳定的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这 4 座一线城市之后,《2025 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中的 15 座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郑州、天津、合肥、青岛、东莞、宁波与佛山。

与上一年相比,合肥的变化最为显著。它超越了原本排在其前面的东莞、无锡、宁波、青岛等一众城市,一举上升 4 名,位列新一线城市第 11 名 —— 这也是《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推出 10 年来,合肥所达到的最高名次。

这份记录了 2016 年至 2025 年各城市魅力排名变化的折线图,展现了当下中国不同梯队城市的竞争态势。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头部城市的排名结构已逐渐趋于稳定。十年前,当我们提及成都与杭州时,许多人还质疑它们能否真正发展成为下一代的全能型城市;而如今,这样的争议显然越来越少了。同样,以重庆、武汉、苏州、西安等为代表的一批城市也被 “重新认识”,它们在这些年里不断创造出色成绩,凭借综合性的实力与良好口碑,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分界线时,一批以地方产业或特色资源为优势的城市,排名仍处于波动阶段。在同梯队城市都在努力向上突破、竞争激烈的背后,只有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才能脱颖而出。

例如省会城市,如今年轻人更为全面的 “择城观” 正在重塑城市的吸引力。除了择业因素,与家乡的距离、对一老一小的保障、生活品质与成本的平衡等因素都被赋予了更高的权重,而这些正是省会城市最具优势的方面。同时,省会城市也抓住了这一机遇,通过引入重大项目、高附加值产业以及运营城市 IP 等方式,在人口、资本、技术等方面真正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非省会城市的发展出路更多始于 “被关注”。一场音乐会、一面涂鸦墙、一碗地方特色面,都有可能成为打开城市知名度的流量入口。这些城市在经历短期的线下消费高峰后,开始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有的因差评而逐渐被遗忘,有的迅速恢复平静,也有一些在热闹过后默默积蓄力量,试图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从数据来看,无论是以文旅为特色还是以产业为重点,城市们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发挥自身长处,弥补自身不足。优秀的城市始终在朝着 “六边形战士” 的目标迈进,而前提是敢于跳出舒适区,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以长远的眼光来运营城市。

面对城市发展这一课题,是延续过去的优势并进一步扩大,还是跻身热门赛道、争取未来产业的发展机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选择。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抢人” 之后注重 “养人” 生态的培育,实现智慧化与韧性化的双重提升,持续积累科技创新动能,以及加强城市群之间更深层次的协作与联动…… 关于城市的这场重新发现之旅,我们将继续用镜头、文字和数据,全程记录。

《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涵盖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和未来可塑性这五大一级维度。榜单的一级与二级维度权重通过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维度以下指标数据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榜单各细分维度指标主要依据 2024 年全年或截至 2025 年年初的数据计算得出。

商业资源集聚度由大品牌青睐指数、商业核心指数和商业配套成熟度组成。品牌选址逻辑回归 “效率优先” 原则。从品牌引入的 “时间差” 来看,成都与上海仅相差 1.5 个月,杭州、南京等城市也稳定在半年以内。在新消费品类方面,如咖啡、运动户外等在成都、杭州等地实现反超,生活服务类的人均拥有量在新一线城市中全面领先。

城市枢纽性通过交通联系度、城际流动指数、产业协同关联指数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来衡量。2025 年,广西实现了地级市高铁全覆盖,百色、贵港等地的高铁联系度显著提高。企业跨区域设点加强了 “产业协同” 链条,杭州企业在上海、合肥、深圳等地广泛设立分支机构。东北商业格局也正从 “沈阳 — 大连双核” 逐步向 “沈阳 — 大连 — 长春 — 哈尔滨” 多中心格局转变。

城市人活跃度主要衡量城市人在消费、休闲和夜间活动三方面的活力表现。2024 年以来,中小城市的文旅消费活跃度显著提升,哈尔滨、大同、张家界等网红城市带动了线下消费热度,烟台、洛阳等地的演出市场表现活跃。2025 年春节档,三线城市票房占比达到 25.24%。华中、西南、西北地区的夜间出行人次同比增长超过 20%。

新经济竞争力反映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由企业引领力、新消费指数和产业链生态指数构成。苏州、合肥、重庆等城市在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比重明显提升。常州、嘉兴加快推动本地企业上市,构建稳定的中坚力量。哈尔滨的流量热度有所下降,而合肥、东莞等城市在小红书等平台上的热度持续上升。

未来可塑性包含创新氛围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和城市规模指数,强调城市的长期承载力。武汉、西安、南京在科研机构数量上位居新一线城市前列,成为重要的创新资源高地。西安、武汉、银川、成都等地吸引了本省七成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了 “省内极核” 结构。杭州、武汉在医疗资源供给方面表现出色,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的新增就业人口位居全国前列。

2025 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揭晓:合肥跃升亮眼,城市发展格局呈现多元新态势

(2879)

投稿联系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yklive.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