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经历了最艰难的 72 小时,餐饮行业也经历了充满争议的 72 小时。
9 月 10 日下午,罗永浩吐槽西贝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短短几十个字击中了消费者的敏感神经。15 分钟后,该则微博热度飙涨,舆论从 “是不是预制菜” 迅速扩散到 “贵不贵、值不值”。
据统计,截至发稿时,罗永浩共发布 72 条与西贝相关的微博。三天时间,一家餐饮企业被推到舆论中心。
9 月 11 日晚上,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第一次站到聚光灯下,连用三个 “一定” 表明起诉罗永浩的决心。此后,罗永浩抛出十万元悬赏,并在直播间里持续质疑西贝,称其 “没有预制菜是 100% 撒谎”。
舆论的火力很快传导到线下。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9 月 10 日和 11 日,西贝所有门店的日营业额各减少 100 万元,西贝遇到成立以来 “最大的外部危机”;9 月 12 日晚,西贝召开覆盖 1.8 万员工的 “作战大会”,鼓舞士气、稳住顾客。
危机第一次落在账簿上,也让同行们看到,当舆论持续发酵,任何头部餐饮品牌都难以幸免。
双方攻守之间,行业大佬与头部品牌集体发声。巴奴、吉祥馄饨、朱光玉火锅等企业高管连夜力挺西贝;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的表态和删除更是掀起新的话题。
风波已经从西贝本身,蔓延至整个行业:什么是预制菜?要不要标注?透明的边界在哪里?
9 月 13 日下午,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传来最新进展: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罗永浩第一时间转发:“太好了,万众期待!”。当晚,罗永浩宣布:“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与此同时,老乡鸡置顶 “预制菜标识声明”,多家餐饮品牌开起后厨直播。
从一条微博到一纸草案,风波最终影响的,不只是西贝一家企业的输赢,而是整个餐饮业的风向。透明、标注、公开,正在成为新的游戏规则。
0-12 小时:罗永浩拍桌,一条微博掀起千层浪
9 月 10 日下午 16 点 55 分,罗永浩在微博写道:“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他还提出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要求饭馆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当天下午五点左右,贾国龙接到同事电话,得知了这场风波。此刻公司尚未对外发声,这是贾国龙第一次明确知道这条微博引起了公众注意。
当晚,事件热度持续攀升。网友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罗永浩的吐槽。有人贴出点菜票,有人讨论 “莜面有没有手工现搓” 等问题。话题逐渐延伸,预制菜不再是唯一的争议点,“透明”“诚信”“标签标注” 等词陆续出现。
与此同时,罗永浩消费细节流出:五个人 15 道菜,830 元,点燃了另一重矛盾:贵。网友们开始算账、对比、晒票据,价格成了这场风波里新的焦点。
据窄门餐眼数据,西贝人均消费约 85.03 元,而九毛九西北菜的人均为 54.91 元,其余规模超过 20 家的餐厅大多维持在 24 元至 55 元之间。对比之下,西贝的定价争议被进一步放大。
此时,西贝尚未发动强力防守,却已被卷入公众视线之中。一条微博引燃的战火,从预制菜烧到了价格,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一家餐饮品牌的透明度与品控问题更多拷问。
12-24 小时:三声 “一定” 掷地,西贝首次回击
舆论压力一步步传导至西贝,贾国龙不得不走上前台。
9 月 11 日晚,在北京中粮祥云小镇的一间西贝门店里,贾国龙第一次以创始人身份公开回应。他摊开那份 “罗永浩菜单”,指着其中的菜名和工艺流程说:“十三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他强调,每一道菜都有工艺标准和出餐流程,经过复盘,“西贝没有预制菜”。
“他对我们的伤害很大。” 贾国龙连说三次:“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这句话掷地有声,也成为这场舆论战的第一个拐点。
几乎在同一时间,罗永浩在微博上开启了密集攻势。19 点 15 分起,他连发 15 条微博,逐条回应贾国龙的说法。他同时强调:“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我相信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知情权,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随后,他又抛出一张 “悬赏令”:十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这条微博很快被大量转发。评论区里,有人贴出照片,有人晒出个人经历。甚至有人上传了疑似西贝食材包装的图片,用红笔圈出 “堂食袋装”“保质期” 字样,呼应罗永浩的质疑。
短短数小时内,双方频频交锋。西贝方面,贾国龙亲自站台,用 “三个一定” 点明立场;罗永浩则用 15 条微博和十万元悬赏,把风波的声浪被推向新高点。
24–36 小时:42 页长信自证,罗永浩对垒开麦
9 月 12 日 15 时 03 分,西贝在官方微信发布《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这是公司在风波爆发两天后的首次系统回应。信中逐条还原罗永浩所点的 13 道菜的工艺流程,附上 “作业指导书”。
同时,西贝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参观:顾客只需登记信息并穿戴防护装备,就能进入厨房观看制作;并上线 “罗永浩菜单”,承诺 “不好吃不要钱”。
同日下午,媒体记者也走进门店进行实探。9 月 12 日,记者走进上海日月光中心的西贝门店,体验 “罗永浩菜单”。服务员很快打印出纸质菜单,承诺 25 分钟内上齐。
此外,记者还申请进入后厨参观,需填写《健康声明》,登记姓名、电话、身份证信息后,在厨师长带领下穿戴工作服、口罩进入。后厨呈开放式,灶台整洁,厨师现场制作面食和热炒;冰柜里摆放真空袋装食材,标注生产日期与保质期。记者询问一桶羊棒骨汤的制作,厨师表示每天早上现熬,当天卖不完转为员工餐。
几小时后,罗永浩在多个平台展开正面反击。9 月 12 日 20 点 30 分,他在抖音、微博、B 站等十余个平台同步开播。开场不到一分钟,在线观看人数就突破十万。直播背景板上写着:“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在直播中,他展示了几张食材包装照片:一袋冷冻鱼,保质期长达 18 个月;一包牛肉,包装上写着 “堂食袋装”,配料表里列着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
“西贝说百分百没有预制菜,这是撒谎。” 他说。
随后,他以 “古法戗面馒头” 为例指出:该馒头在西贝门店里卖 21 元,相比之下在便利店或路边摊类似馒头价格低很多。罗永浩还谈到,多数菜品上桌后 “分量偏小、价格偏高”,并吐槽点菜数较多但吃不饱。
至此,双方正式进入正面对峙。西贝强调 “透明”,罗永浩执着于 “知情”。消费者开始观望,贾国龙坦言西贝遇到 “最大的外部危机”。
36–48 小时:百万营业额蒸发,“作战大会” 聚人心
话题的持续升温,使这场对垒迅速渗透到西贝的门店,风暴终于从网络走到了线下经营。
9 月 12 日下午 2 点,在北京中粮祥云小镇的西贝门店,在罗永浩曾就餐的包间里见到了贾国龙。接受采访时,他透露自己已经连续两个晚上没怎么睡。
在采访中,他披露了最直观的损失:9 月 10 日和 11 日,西贝所有门店的日营业额各减少约 100 万元;到 9 月 12 日,这一数字预计会扩大到 200 万至 300 万元。
这是西贝首次明确披露经济损失规模,多地的门店业绩亦受到影响。据媒体报道,9 月 13 日,西贝北京最大的门店(六里桥旗舰店)午间等位桌数从正常周末的约 140 桌骤降至约 37 桌,降幅超过七成。
面对客流断崖式减少的情况,9 月 12 日晚,西贝召开了覆盖 1.8 万名员工的 “作战大会”,目标是鼓舞员工扛住压力,服务好顾客。
“作战大会” 的背景是,“西贝日营业额骤降”“客流断崖式减少” 相继登上新闻热榜。微博热搜榜上,“西贝回应预制菜”“西贝客流下降” 等话题阅读量过亿。在大众舆论的注视下,西贝急需一场 “作战大会”,凝聚内部共识,稳住军心。
会上,贾国龙亲自站台,强调西贝的价值观和使命,给员工加油打气。他鼓励大家正面回应质疑,用服务和品质赢回顾客信任。多位高管也纷纷发言,分享应对策略和服务案例。会后,不少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公司的支持,称 “会坚守岗位,服务好每一位顾客”。
西贝的 “作战大会” 不仅是一次内部动员,也是向外界传递信心的信号。尽管风波仍在持续,但西贝试图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有能力应对危机,重新赢回消费者的心。
48-72 小时:罗永浩 “休战”,行业风向生变
9 月 13 日下午,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消息迅速在业内传开,成为这场风波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罗永浩第一时间转发了相关报道,并评论:“太好了,万众期待!” 当晚,他发布微博宣布:“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我要忙正事了,已经耽误了一些工作,感谢大家的关心。” 这一表态意味着,持续三天的 “罗西之争” 暂时画上句号,罗永浩主动选择 “休战”。
随着罗永浩的离场,舆论焦点逐渐从双方的口水战,转向整个餐饮行业的预制菜规范问题。同一天,老乡鸡置顶了 “预制菜标识声明”,明确划分了 “餐厅现做”“半预制(央厨、外采)”“复热预制(央厨预制)” 三类菜品,并承诺将持续优化标识,让消费者吃得明白。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行业标杆,不少餐饮品牌纷纷效仿,开始重新审视自家的预制菜策略。
此外,多家餐饮品牌开启了后厨直播,邀请消费者 “云参观”,展示菜品制作过程,以增加透明度。一些品牌还主动发布声明,解释预制菜的使用情况,承诺将加强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整个餐饮行业似乎在一夜之间,进入了 “透明化” 的新阶段。
在这场风波中,西贝虽然暂时摆脱了与罗永浩的直接对峙,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如何恢复消费者信心,调整菜品策略,成为摆在西贝面前的现实问题。而对于整个餐饮行业来说,西贝的这场危机,更像是一次警钟,敲响了预制菜规范与透明化的新乐章。未来,随着相关法规的出台,餐饮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变革与洗牌。


图片来源:西贝XIBEI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