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即将于 8 月 17 日 24 时落下帷幕。这场持续 13 个月、跨越两个酷暑的特展,在落幕前夕依旧人气爆棚,馆外排起长队,馆内各处人流量再创新高。为这场历时 395 天的特展送别,上博推出了连续 7 天 7 夜(168 小时)的 “博物馆不眠夜” 活动,而 8 月 17 日晚的最后一场 “嘉年华”,还将上演众神 NPC 巡游、埃及歌舞、杂技等丰富节目。
作为上博 “对话世界” 系列第四展,这场展览堪称 “史上之最”—— 它是全球规模最大、亚洲等级最高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埃官方首次合作揭秘古埃及文明的顶级展览,超 95% 文物为首次亮相亚洲。截至目前,它已创下多项全球纪录:接待观众超 277 万人次(近七成来自外省市,其中超七成专为看展来沪)、总营收超 7.6 亿元(门票 3.2 亿 + 文创及周边 4.4 亿)、全网曝光量超 300 亿次,更带动上海城市综合消费超 350 亿元,拉动比例达 1:48,成为 “一展激活一城” 的典范。受其带动,埃及入境游中国游客同比增长 65%。
这场 “277 万 +” 的现象级大展,成功密码何在?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认为,这既离不开上海浓厚的文化消费氛围与政策支持(如《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等为收费展和文创开发提供依据),更源于展览本身的高品质:由中埃学者团队自主策划,打破西方视角叙事,融入中国文物实现 “文明对话”;运营中持续创新,如首创 “博物馆奇‘喵’夜”(允许携宠观展)、168 小时不眠夜等活动,满足观众深度求知需求(设备导览使用超 90 万次,占参观人数三分之一)。
其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它标志着中国博物馆进入 “超级大展” 时代,为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 “中国方案”;推动埃及学从 “冷门” 变 “热门”;更促成中埃深度合作 —— 埃及主动洽谈新展览合作,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11 月将续展,2025 年上博还将与埃及开展联合考古,从 “引进来” 走向 “走出去”。正如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代表所言,这场展览实现了中埃 “超越语言的对话”,而其将学术转化为大众文化、反哺研究的良性循环,更彰显了深远的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