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涨势如虹,港股医疗板块能否接力?

曾以为,港股创新药在历经持续上涨后,必然会迎来大幅回调,于是我选择了落袋为安。然而现实却给了我重重一击,截至 2025 年 8 月 4 日,“港股创新药指数” 今年以来涨幅已飙升至 99.77%,近乎翻倍。

2025 年 8 月,因特殊日期分布,形成五个完整双休周,对投资者而言,这多出来的休息时间,也让大家有更多精力审视市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下,港股创新药的强势表现令人瞩目。但当下,没上车的人面对高位,难免心生畏惧。不过,我发现了一个极具潜力、有望接棒港股创新药的板块 —— 港股医疗。

一、港股创新药与港股医疗的差异

港股创新药,精准聚焦于创新药的研发与生产领域。而港股医疗,即 “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覆盖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医疗和医药多个细分领域,像 CXO(医药研发与生产外包)、医疗器械、医疗商业与服务、生物制药等,几乎贯穿了整个医疗产业链。

从涨幅对比来看,近 1 年,港股创新药累计涨幅达 132%,港股医疗涨幅为 86%,前者领先 46%。但近 1 月,两者涨幅趋同,均为 16%。这一变化,或许正是市场风向转变的信号,意味着 “港股医疗” 有可能已开启接棒之旅。

资金流向同样能说明问题。据东财 choice 数据,跟踪港股医疗指数的唯一 ETF——\(港股医疗ETF(SZ159366)\),从 7 月 22 日起,份额与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短短几天,规模便翻了 5 倍之多,资金的大量涌入,彰显出市场对港股医疗板块的强烈看好。

二、港股医疗板块的三大催化因素

(一)CXO 龙头业绩超预期,行业高景气延续

CXO 企业作为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服务的关键一环,与创新药企业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创新药研发成本高昂、周期漫长,而 CXO 通过专业化、规模化服务,能为创新药企节省 30%-50% 的成本,极大降低其研发风险。

7 月 25 日,港股医疗第一大重仓股\(药明生物(02269)\)发布 2025 上半年业绩预告,收入同比增长约 16%,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约 56%。7 月 28 日,第三大重仓股\(药明康德(SH603259)\)中报显示,净利润达 85.61 亿元,较去年同期飙升 101.92% 。随着创新药 BD 出海进程加快,CXO 企业营收势必水涨船高。而 “港股医疗指数” 中,CXO 行业权重高达 32%,后续更多 CXO 企业中报业绩的披露,有望吸引市场目光从创新药向 CXO 转移。

(二)“人工智能 +” 政策驱动,智能医疗前景广阔

上周,《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重磅通过。“人工智能 +” 旨在赋能实体经济,医疗领域因其数据丰富、应用场景多样,成为 AI 技术落地的重点方向。早在 2024 年 3 月,“人工智能 +” 战略首次提出,去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点名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金融、智能教育等行业。如今,AI 医疗已步入应用落地的爆发期。

以港股医疗指数重仓股为例,京东健康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京医千询 2.0,融合多方数据,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医疗建议,问诊效率呈指数级提升。阿里健康的 Doctor You AI 诊断系统,在 CT 影像识别、皮肤病诊断等方面准确率超 95% 。此外,AI 手术机器人等 “AI + 医疗器械” 产品,也让手术操作更精准,降低风险。政策推动下,AI 医疗商业化潜力无限,将有力带动港股医疗板块上扬。

(三)医疗 “反内卷” 政策优化,企业盈利预期改善

今年下半年,“反内卷” 政策全面发力,医疗领域也不例外。药品、医疗器械集采不再单纯追求低价,而是要求企业合理报价。这一政策转变,对医疗器械行业影响深远。此前,集采中的低价竞争,严重压缩企业利润,阻碍研发投入。如今,在 “反内卷” 背景下,相关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改善,高值耗材、体外诊断等受集采限制的板块,迎来政策边际优化,业绩反转可期。

综合来看,相较于单一的港股创新药板块,涵盖多领域的港股医疗,更易受当下新政策刺激。目前,港股医疗 ETF (159366) 自 2025 年 4 月 14 日上市以来,涨幅已达 45% 。与同期港股创新药 ETF 超 70% 的涨幅相比,其上涨空间依然广阔。

对于投资者而言,若已持有较多港股创新药,可考虑配置港股医疗,实现细分行业间的分散投资;若此前踏空港股创新药,或已止盈,那么港股医疗不失为一个绝佳选择,其近 1 月涨幅及近期热点表明,它极有可能承接创新药走势,开启新一轮上涨行情。

港股创新药涨势如虹,港股医疗板块能否接力?
(2051)

投稿联系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yklive.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